自在的生活不需要祈求
《生活的哲学》这本书,既是关于古希腊哲学的,也是关于现代心理学的。毫不夸张地说,哲学中对人性的思考、对精神生活的关照,这一传统源自苏格拉底。他有一句著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认为我们可以认识自己,可以自主地定义我们的生活。而现代心理学家发现,自我的迷失和生活的漂泊不定,恰恰是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症候。
20世纪50年代的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利斯和亚伦•贝克从苏格拉底那里获得灵感,创立了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CBT)。他们认为,想要解开人们的心结,从源头上化解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古希腊哲学本身就是一方良药。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认知行为疗法开出的药方正是:在古代智者的帮助下,省察你的生活。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有害信念是无意识的,但我们可以学着去挖掘它们、检查它们,把它们放在理性的阳光下,看看它们如何伤害了我们的心灵。
朱尔斯•埃文斯建议说,每当我们遇见一种哲学学说,我们不妨问三个问题:
●这种哲学有可用于生活的观点与思维技巧吗?
●它能被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吗?
●它可以贯彻到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吗?
这意味着,哲学观点可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塑造与改善我们的生活基调,甚至影响到很多的人,让人们因为共同的理念或者追求而汇聚在一起。单就古希腊哲学来说,每一个哲学家都可能为我们指明一个心结。
那些被错置的控制欲
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认为,人们的很多不幸与忧愁,是因为我们太希望掌控我们不可控制的外部世界,而我们可以自控的内心信念,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这种想法可以很好代表他的学派:斯多葛派信奉意志的自由与力量。
简单说,爱比克泰德把事物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在个人的控制之中的,比如别人的行为、国家经济趋势、世界政治、天气、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的父母或老板、衰老和死亡等等;另一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就是我们的信念与意志。很多时候,人们把自己的失败、不幸完全归罪于那些不可控的事情上。因为天气太坏,所以我心情不好;因为父母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会教育孩子,导致我现在一无是处;因为时运不济,我没把事情做成……人们会因为把挫折怪罪于自己本来就无法改变的东西,而放弃了对自己心智的锤炼。很多事情并没有“对”与“错”(比如天气、经济),或者即使错了(比如父母或老板),那也不是我们怨天尤人、放弃恒心的理由。简单说,别找借口。而且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因为无法控制的事情而归罪于自己。对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尽职尽责,就可以了。
控制自己的控制欲,也意味着不要对外物有过多期望。另一位斯多葛哲学家塞内加指出,我们的怒火往往源于我们高估了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如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会获得奖赏、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在办事的时候顺风顺水,一旦事与愿违,我们就很容易火冒三丈、拍案而起。在斯多葛哲学看来,越是暴躁易怒的人,对外物和他人的要求就越高、越不可理喻,对自己的行为就越不加检点。同样属于斯多葛派的哲学家(同时也是那位写《沉思录》的罗马皇帝)的马克•奥勒留认为,人要从自己的心里寻找幸福,人的美德来自内心。外部的变故再剧烈,内心强大的人都不会惊奇。
当然,斯多葛派的哲学是有缺陷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过于关注内心——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幸福与美德都是从个人心灵中找到的,不然的话,社会与政治生活就无关紧要了。正如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的,很多美德都需要他人在场,“不需要城邦生活的人,非神即兽”。这些美德包括友谊、孝慈、公正、诚实守信等等。所以对于幸福的生活、善的生活来说,与人相处是必不可少的。
文明也是一种累赘
英语中有一个词epicurean,意思是“享乐的、喜好享乐的”。这个词源于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快乐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很多人出于对伊壁鸠鲁的误解,把“epicurean”理解成类似“沉溺于奢侈享乐的”。其实在伊壁鸠鲁看来,真正的快乐对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
伊壁鸠鲁会觉得,文明——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定义了很多享受的方式,却蒙蔽了真正有价值的、心灵的享受。最有钱的上层阶级让整个社会都觉得,他们消费的那些最豪华、最有品味的物品,是最好的享受,一般人很难得到。这也使得他们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与羡慕。但是真正的乐趣,无非是与朋友在一起,享受当下。人的欲求越少、越简单,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我们会为了事业操劳,耽于文明社会的美好愿景之中,以为在得到一定的金钱、声誉或者地位的时候,自己就会快乐,就会获得人生的解放。朱尔斯•埃文斯很精辟地发挥了伊壁鸠鲁的想法:“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是那么的天才。我们会推迟享乐,告诉自己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快乐:当我们升职的时候,当我们有了钱的时候,当我们退休的时候。同时,当下未被察觉、未被享受就流逝了。”
比伊壁鸠鲁的哲学更加愤世嫉俗的是犬儒主义哲学。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他广为人知的事迹是他很长时间住在一口缸里,基本不穿衣服。据传,一天第欧根尼正坐着晒太阳(很可能是坐在他的缸旁边),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他面前,说自己可以满足第欧根尼的任何愿望,而第欧根尼只是让大帝躲开点,不要挡住了他的阳光。
在现代人看来,第欧根尼的犬儒哲学可能非常极端。一般认为,正是有了我们共同赞同与遵守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如礼节、隐私,以及财富、名声),人类社会才能够稳定地维持、发展。但第欧根尼认为,这些规范与价值正是文明的不满与焦虑的源泉。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比如,有人会希望得到财富,而依照社会规则,财富作为一种被规范的社会价值,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困难而繁杂的社会历程才可以获得。对此,人的心里自然会产生长久的不满与焦虑。第欧根尼会觉得,即使获得了财富,又能怎样呢?文明定义下的富有、成功不意味着快乐。对一个犬儒主义者来说,他不希求财富,也就从来不会染上相应的不满与焦虑。
在整个文明社会,不满和焦虑的源泉有无数个,绝不止于财富。所以说,在犬儒主义者眼中,人类文明是一场不可救药的疾病。
朱尔斯•埃文斯也指出了伊壁鸠鲁主义和犬儒主义的局限。如果不论他们的思想激进之处,顺着他们的逻辑与价值来看,他们对于快乐的看法过去简单了。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类的满足感比单纯的快乐更加复杂。我们中大部分人都期望得到比快乐更多的东西。我们欣赏绘画、观看悲剧、与朋友交谈,可能不单纯为了快乐;美的享受、情感的升华或者是心灵的共鸣,比快乐更加复杂。
自在的生活不需要祈求
我们可以拿开篇的那三个问题审视一下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主义和犬儒主义。斯多葛学派重视个人心智的修炼,可以肯定地回答前两个问题(这种哲学有可用于生活的观点与思维技巧吗?它能被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吗?),但第三个问题(这种哲学可以贯彻到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吗?)就比较难说。伊壁鸠鲁主义和犬儒主义确实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但是现代人不会像伊壁鸠鲁或者犬儒那样生活。有可能普世于整个社会的哲学当然存在,我们在省察自己的路途上,自然会遇到。
当然,古希腊哲学中可以启发更好生活的哲学,绝不止上面谈到的这些,《生活的哲学》书中可以找到很多。比如提出“逻各斯”概念的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个人的痛苦和焦虑,放在宇宙的尺度上,就渺小不值一提。而古希腊的怀疑主义者相信,人不可能确知一件事的真假,所以人不能把自己全部托付给某个人、某个事物或者某种信仰,如此等等。
总体上说,这些哲学家给我们传授的是这样一种乐观主义心态:依靠省察自己的内心信念,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和有害的生活方式,从而自己治愈自己。正如蒙田所说,苏格拉底“为人性做了一件大好事,指出它可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我们都比自己以为的更富有,但我们学到的是要去借、去乞求……而自在的生活并不需要多少教条。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我们身上都有,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找到它,如何使用它。”
20世纪50年代的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利斯和亚伦•贝克从苏格拉底那里获得灵感,创立了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CBT)。他们认为,想要解开人们的心结,从源头上化解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古希腊哲学本身就是一方良药。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认知行为疗法开出的药方正是:在古代智者的帮助下,省察你的生活。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有害信念是无意识的,但我们可以学着去挖掘它们、检查它们,把它们放在理性的阳光下,看看它们如何伤害了我们的心灵。
朱尔斯•埃文斯建议说,每当我们遇见一种哲学学说,我们不妨问三个问题:
●这种哲学有可用于生活的观点与思维技巧吗?
●它能被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吗?
●它可以贯彻到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吗?
这意味着,哲学观点可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塑造与改善我们的生活基调,甚至影响到很多的人,让人们因为共同的理念或者追求而汇聚在一起。单就古希腊哲学来说,每一个哲学家都可能为我们指明一个心结。
那些被错置的控制欲
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认为,人们的很多不幸与忧愁,是因为我们太希望掌控我们不可控制的外部世界,而我们可以自控的内心信念,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这种想法可以很好代表他的学派:斯多葛派信奉意志的自由与力量。
简单说,爱比克泰德把事物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在个人的控制之中的,比如别人的行为、国家经济趋势、世界政治、天气、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的父母或老板、衰老和死亡等等;另一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就是我们的信念与意志。很多时候,人们把自己的失败、不幸完全归罪于那些不可控的事情上。因为天气太坏,所以我心情不好;因为父母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会教育孩子,导致我现在一无是处;因为时运不济,我没把事情做成……人们会因为把挫折怪罪于自己本来就无法改变的东西,而放弃了对自己心智的锤炼。很多事情并没有“对”与“错”(比如天气、经济),或者即使错了(比如父母或老板),那也不是我们怨天尤人、放弃恒心的理由。简单说,别找借口。而且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因为无法控制的事情而归罪于自己。对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尽职尽责,就可以了。
控制自己的控制欲,也意味着不要对外物有过多期望。另一位斯多葛哲学家塞内加指出,我们的怒火往往源于我们高估了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如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会获得奖赏、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在办事的时候顺风顺水,一旦事与愿违,我们就很容易火冒三丈、拍案而起。在斯多葛哲学看来,越是暴躁易怒的人,对外物和他人的要求就越高、越不可理喻,对自己的行为就越不加检点。同样属于斯多葛派的哲学家(同时也是那位写《沉思录》的罗马皇帝)的马克•奥勒留认为,人要从自己的心里寻找幸福,人的美德来自内心。外部的变故再剧烈,内心强大的人都不会惊奇。
当然,斯多葛派的哲学是有缺陷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过于关注内心——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幸福与美德都是从个人心灵中找到的,不然的话,社会与政治生活就无关紧要了。正如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的,很多美德都需要他人在场,“不需要城邦生活的人,非神即兽”。这些美德包括友谊、孝慈、公正、诚实守信等等。所以对于幸福的生活、善的生活来说,与人相处是必不可少的。
文明也是一种累赘
英语中有一个词epicurean,意思是“享乐的、喜好享乐的”。这个词源于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快乐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很多人出于对伊壁鸠鲁的误解,把“epicurean”理解成类似“沉溺于奢侈享乐的”。其实在伊壁鸠鲁看来,真正的快乐对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
伊壁鸠鲁会觉得,文明——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定义了很多享受的方式,却蒙蔽了真正有价值的、心灵的享受。最有钱的上层阶级让整个社会都觉得,他们消费的那些最豪华、最有品味的物品,是最好的享受,一般人很难得到。这也使得他们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与羡慕。但是真正的乐趣,无非是与朋友在一起,享受当下。人的欲求越少、越简单,就越容易得到满足。
我们会为了事业操劳,耽于文明社会的美好愿景之中,以为在得到一定的金钱、声誉或者地位的时候,自己就会快乐,就会获得人生的解放。朱尔斯•埃文斯很精辟地发挥了伊壁鸠鲁的想法:“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是那么的天才。我们会推迟享乐,告诉自己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快乐:当我们升职的时候,当我们有了钱的时候,当我们退休的时候。同时,当下未被察觉、未被享受就流逝了。”
比伊壁鸠鲁的哲学更加愤世嫉俗的是犬儒主义哲学。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他广为人知的事迹是他很长时间住在一口缸里,基本不穿衣服。据传,一天第欧根尼正坐着晒太阳(很可能是坐在他的缸旁边),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他面前,说自己可以满足第欧根尼的任何愿望,而第欧根尼只是让大帝躲开点,不要挡住了他的阳光。
在现代人看来,第欧根尼的犬儒哲学可能非常极端。一般认为,正是有了我们共同赞同与遵守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如礼节、隐私,以及财富、名声),人类社会才能够稳定地维持、发展。但第欧根尼认为,这些规范与价值正是文明的不满与焦虑的源泉。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比如,有人会希望得到财富,而依照社会规则,财富作为一种被规范的社会价值,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困难而繁杂的社会历程才可以获得。对此,人的心里自然会产生长久的不满与焦虑。第欧根尼会觉得,即使获得了财富,又能怎样呢?文明定义下的富有、成功不意味着快乐。对一个犬儒主义者来说,他不希求财富,也就从来不会染上相应的不满与焦虑。
在整个文明社会,不满和焦虑的源泉有无数个,绝不止于财富。所以说,在犬儒主义者眼中,人类文明是一场不可救药的疾病。
朱尔斯•埃文斯也指出了伊壁鸠鲁主义和犬儒主义的局限。如果不论他们的思想激进之处,顺着他们的逻辑与价值来看,他们对于快乐的看法过去简单了。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类的满足感比单纯的快乐更加复杂。我们中大部分人都期望得到比快乐更多的东西。我们欣赏绘画、观看悲剧、与朋友交谈,可能不单纯为了快乐;美的享受、情感的升华或者是心灵的共鸣,比快乐更加复杂。
自在的生活不需要祈求
我们可以拿开篇的那三个问题审视一下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主义和犬儒主义。斯多葛学派重视个人心智的修炼,可以肯定地回答前两个问题(这种哲学有可用于生活的观点与思维技巧吗?它能被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吗?),但第三个问题(这种哲学可以贯彻到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吗?)就比较难说。伊壁鸠鲁主义和犬儒主义确实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但是现代人不会像伊壁鸠鲁或者犬儒那样生活。有可能普世于整个社会的哲学当然存在,我们在省察自己的路途上,自然会遇到。
当然,古希腊哲学中可以启发更好生活的哲学,绝不止上面谈到的这些,《生活的哲学》书中可以找到很多。比如提出“逻各斯”概念的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个人的痛苦和焦虑,放在宇宙的尺度上,就渺小不值一提。而古希腊的怀疑主义者相信,人不可能确知一件事的真假,所以人不能把自己全部托付给某个人、某个事物或者某种信仰,如此等等。
总体上说,这些哲学家给我们传授的是这样一种乐观主义心态:依靠省察自己的内心信念,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和有害的生活方式,从而自己治愈自己。正如蒙田所说,苏格拉底“为人性做了一件大好事,指出它可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我们都比自己以为的更富有,但我们学到的是要去借、去乞求……而自在的生活并不需要多少教条。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我们身上都有,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找到它,如何使用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