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5日星期三

摒弃浮浅|林子超博客

 收到书的时候有点气。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遇到更好的自己”鸡汤类书籍的双生儿——假大空鸡血式自我管(催)理(眠)书籍么。看看它举的例子:未满21岁就被聘为麻省理工教授的年轻的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奖者;创造了Ruby on rails的Basecamp公司合伙人;闻名于世的风投公司凯鹏华盈的合作人;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试问这些顶尖聪明的成功人士们的八万种习惯,对于我们这些个平常平均平凡的俗子众生的生活能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但是。

看完了“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和“准则4 摒弃浮浅”,我确认本书不仅有非常有价值的观点,而且极具实操性。

又但是。 请不要顺着读。

首先,建议翻到239页结论部分:

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在社交媒体上发信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深度的生活却是要你摆脱这些东西。

我真的认为作者应该把这句话写在第一页甚至封面而不是结论部分。某种意义上讲,“深度”和“广度”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我的建议是,给自己列一个wish list,如果你的list上多数的wish是“潜一次水,跳一次伞,做一次热气球”等100个好玩的偏向“体验”的事情,这本书不一定适合你。

相反,如果你的wish只有几个,但每一个都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才能完成,愿意牺牲琐碎的娱乐换来整个时间段的集中精力并享受其中,这本书你一定会喜欢。

我有很多朋友是过着“广度”生活的人,他们通常非常有趣,见多识广,喜欢体验,说走就走,率性而为,水瓶座性格。但不幸的是,我是后者,一个必须活在计划里极度排斥外界干扰的忠于“深度生活”的人。而且我必须不要脸地用自己举例子,来说明我对作者观点的无限赞同,以及对于“书中案例过于精英化”的不足。 我28岁给自己列下的“生命清单”有:1,翻译一本书,2,学一门新外语,3,完成一次马拉松,4,学一门乐器。28岁,无论是大脑还是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因为不要脸,对于何时能完成并没有过多纠结。在完成了第一本书的翻译后,我发现如果想做一件有些“深度”(需要集中精力)且必须依靠日常积累(耗费时间)的事情,就必须学会管理“精力”和“时间”。慢慢地,自己形成了基本不会(或者说尽量不被)外界打破的生活节奏。

其中两个重要的事情就是:1,远离社交网络(对应书中的准则3)2,做每日计划(对应书中的准则4) 说远离社交网络,可能我的10年老友邻得过来打我。但是除了(以影音书为中心的)豆瓣,我没用过人人网,注销了微博,不看朋友圈。尤其是朋友圈,一旦关闭,你就基本上从琐碎信噪比低且极度成瘾的点赞之交的圈子里解脱,感觉仿佛是在众人吵架的公交上带上耳机,从而能省下至少50%的时间和60%的精力。 作者的方法是,试着1个月不用社交网络,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过的更好吗?2,人们是否真的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如果你觉得“也许值得试试”,但“听起来很难”,而且“可能会出现问题”,请移步161页。

至于每日计划,书中提到了“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计划好”这种相当夸张的观点。我觉得这是一种有违人性自由甚至变态自虐的无理提议,但低头看了下自己,发现每日计划这种事情我到今天已经做了7年,并且不得不哭着承认,虽然这种“活在计划里的人生“听起来一点也不酷,但真的能让人得到操纵时间的力量。具体的方法不一定按照书中所写,但如果你一点头绪都没有,可以移步200页。

下面来说下我的成果。 在远离了(大部分)社交网络(准则3),并坚持每日计划且尽量执行(准则4)的4年中。我的目标完成度如下: 1,翻译了两本书 2,完成了全程马拉松 3,日语从0学到了N1级别(考过N2,正在挑战N1) 4,坚持14个月练琴(平均每天95分钟) 鉴于自己年老又笨,对于这个完成度我是100%满意的。更别提这四年以来,没有耽误结婚,薪水翻了几倍,每年读书50本以上,看电影100部以上,拿几个PS白金这种事。 我偷偷认为,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有普通的wish,不做高管,不发大财,不出大名,也可以在追求这种wish的过程中的得到“自我肯定”和“自我成长”的喜悦。再重申一次,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人,就像我坚持认为“水瓶座性格不是那种活在计划里的类型”,但是如果你试着摒除外界的噪音,按照自己的计划节奏走一段,发现“深度生活”的方式带给你如期的回报大于牺牲,不妨就继续怀着享受过程的心态“深入”走下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Also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