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

我选的中国历史书籍书本|林子超博客

 作者:肖严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1584840/answer/24484302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说一下我选的中国历史书籍书本。

1.第一类,把历史当做小说看

选《东周列国志》上起周宣王,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蔡东藩著的通俗演义系列,上起西汉(前汉),下至中华民国。《东周列国志》一册,通俗演义属于一套书,这两套书结合起来,可以说属于无缝对接,并且趣味性较强,具备一定文言文基础即可,基本上半文言文和半白话文,可以把中国历史当做小说来读。

2.第二类,再稍微深一个层次。

中国简史类的书籍,吕思勉著《中国简史》《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都是一册;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这一类书籍较深刻一些,从政治、文化、制度、经济、婚姻、宗族、兵制等方面解读中国历史。

3.第三类,尝试挑战一下纯文言文的历史书籍,读原著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毕沅编撰的《续资质通鉴》,夏燮编撰的《明通鉴》,这四套书除了《春秋左传注》与《资治通鉴》大约有几十年的空隙,其他时间段可以做到无缝对接。二十四史读起来太费精力,读史完全是兴趣使然,于是我自己凑了上面这几本书,称之为“微版二十四史”。

鉴于《清史稿》暂不能算作正史,太厚又太贵,清史这一块,经朋友推荐我选了郑天挺主编的《清史》(上下册)还是比较厚,不是文言文;另外再配套一本孟森著的《清史讲义》,暂时共同作为清史的读本,等以后找到更好的读本再说。

4.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著作

上面三类书看的差不多时,基本上中国历史的框架和体系就建立了起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一些其他书籍。

比如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这两本书,2018年初,我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所以买了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这一本书读起来,算是深入浅出。偶尔的机会,我从网上看到复旦大学教授哲学王子王德峰在大学讲堂的一些视频,他给学生们讲的“中西方文化比较”,大约有五个小时,听起来特别有意思;另外网上还有其他一些的讲课视频,我也一并听了些,学习一下,收益不小。之后回头再看《中国哲学史》,我明显感到不再那么费劲,这两册书完全可以作为用于建立中国思想的提纲、框架的读本。

再比如《中国天文思想史》《中国天文史》《中国兵器史》《中国茶文化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婚姻史》《中国书法史》《中国名画1000幅》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历史的流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各方面的历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其实是不可绕过的著作,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历史的结晶、精品,诸子百家中的作品,比如老庄、孔孟、孙子、韩非子、荀子、王阳明、宋慈《洗冤集录》等;另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与爱好,关注杜甫、苏轼、李商隐、辛弃疾、柳宗元、曾国藩、王夫子、梁启超、毛泽东等等,因为有了框架和体系的建立,再读这些思想家的著作会更有趣味。

这是因为,从不同角度(经济、文化、制度、生活方式等)读了通史,了解到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经济制度、行政管理等社会背景,可以较为容易的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而不是站在现在社会局面下对当时的社会现象、问题进行指指点点,这样一来相对来说,我们更能站在他们当时的历史环境,更能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前瞻性或局限性。

以史为经,以人为纬,这样读史便读出了深度和条理、趣味。

5.地图

历史的学习,地图不可缺少,尤其是历朝历代的地图图册《中国历史地图集》。

左手读史,右手阅图,读史无地图,如在梦中游。自古至今,有很多地方,因历史变迁,地名不断变更,地域行政变革亦在不断变化,如果没有地图,很多时候读历史的事件,根本没方位感,很是让人较迷茫和困惑。

清初的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记录较为详细,属于文言文,大约12册,比较厚,可以作为工具书查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Also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