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星期五

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的经历

 作者:打火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073754/answer/605905181

好吧,作为张益唐的美国大学的校友和一个海归的博士,我想我可能稍微有一点点资格告诉你为什么他说在中国就“废了”。先亮观点:中国的现实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文化不具备、甚至本征地排斥基础科研成果的诞生。尊敬的网管同志:如果你打算删帖,请耐心稍微往下看一眼,深夜出来码字很累的。当下,如果能让哪怕一个人看到我已经很知足了。

先说一下现实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收入都在节节攀升。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居住条件、出行条件、交通的秩序、空气质量、食品和水的安全等等。我在张益唐母校周围的房租一个月800美元 (两室一厅,84平米)基本上就能住得不错;而我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房租现在已经从8000一年涨到9000块(60几平),你可以想象因为房租涨价全家几天之内就得搬家的窘境吗?当然你可以说别拿美国乡村和中国一线比。但是,从国外回来生活质量的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非常复杂,足以做几篇博士论文。在此也没有必要展开。

但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差别绝对不是主要因素,而且国内也有便利的地方:比如快递。然而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国外许多包括张益唐在内的科学家依然能够在比较清贫的条件坚持那么多年,做出那么大的成绩。真正让科研工作者无法安心研究的原因是国内浮躁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如同雾霾一样无孔不入,但你又实在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就在几个小时前,LP又对我大发牢骚:**靠卖服装一年挣了100多万;**在家乡搞了教育,一年100多万;**全家移民去国外了,他们还没出过国。他们都是普通大学本科毕业,有的还没上过大学 ...... 。这样的牢骚绝对不是第一次,几乎每一次都让我抓狂,如同将同一句话重复若干遍:“Your are a loser, … ”。正如某人所说的“即使你不和别人比,你老婆也会把你和别人比“。 在这种时候我绝无反击的机会,因为争吵总会以她胜利告终。 而把我和别人比较的绝对不止我LP。

中国人过年一般都会回家的,即便在外已经有了老婆孩子,他们依然认为自己属于自己出生的地方。这也本无可厚非,可是过年相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被比较的机会。突然间你会感到家乡那里会有一个巨大的引力场,任你飞得再高,只要在国内,定逃脱不了最终被拉回到出来混之前的价值观的宿命。七大姑八大姨都会如同观赏动物一样把你打探个底掉。婆婆媳妇小姑子的文化命脉果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其中绝对不乏直接问你收入者,尤其和你还不太熟。最尴尬的是面对岳父母的目光和耳提面命的教诲:家里某某亲戚发达了,某某靠。。挣了第一桶金,某某创业成功。。。突然间我懂了一个道理:自打结婚以后,父母的恨铁不成钢的角色就被亲家以一种不易觉察的方式替代了。在经济发展到如此高速的中国,如果你不在一线城市年入个千万,我劝你还是以旅游的方式过年吧。中国人是要里子的。

这些年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的经历。 那些身体的半截还深深植根于2千余年的封建文化土壤中的中国目前社会的主要财富拥有者们根本无法理解也接受不了读到博士毕业,而且还是海归博士的收入甚至不如一个三流大学的本科生。在他们的眼光中,戴上国外大学的博士那应该是黄梅戏里唱的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鲜花,好新鲜哪咿呀~~”。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学位,这个从海上泊过来的洋玩意和从黄土地上长出来的科举当官完全彻底,从一开始就没有半毛钱关系;在西方的文化中,博士学位更多地意味着geek (生活大爆炸那种), 而不是像我们的考科举一样意味着世俗的千锺粟和颜如玉。 可是当两种文化开始相互接触的时候,人们会通常倾向于使用类似翻译的方法将外来文化的概念与本土文化对应起来,哪怕生拉硬拽地套一个。正如马克思所说 “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 如果你读到博士,不管是国内国外的,大家对你的expectation 就一定很高,高到你的收入不能比任何比你学位低的人还要低。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这是如同 -1开根号一样无法理解。我相信浙大海归博士涂旭新(也算是我的同行)的悲剧绝不只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文化的反冲突应当在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

一般而言,已经充分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中华文明不会包容西方社会中的纳什、霍金和张益唐这样的角色。如果你是这样的角色,或者具备类似的特征,那么你要么认清 “现实”,回归乡村的淳朴和功利的社会,要么就去自我湮灭:城市的高楼足够你挑。非常不幸的是,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科研必须需要一部分吃饱了撑着甘心为科学献身,做人类文明的小白鼠。不是每个这样的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家必须有这样一些人,成功的只是其中比较幸运的一部分而已。

传统上的中国(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差不多)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发财,一个是当官,对于当代中国人,似乎还有一个:移民。一旦移民就如同摆脱了那种引力场一样,根植于乡村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法则将不会应用到一个出国的人的身上。比如说:你父母提到你的时候,只要说出国了,似乎就意味着你的成功(这一点非常奇怪,要知道日本诺奖获得者益川敏英在去斯德歌尔摩领奖前从未出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少数,勿喷),他们运用了语言上的一个技巧:省略。完整句子 “我儿子出国去刷盘子了”被省略成“我儿子出国了”。国人也是要面子的,呵呵。比如说张益唐这种情况,我不清楚他的家庭情况,据他自己说:“(如果在中国)绝对不可能, 它的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 。。。 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 科学网-张益唐: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 - 蔡小宁的博文 )。 如果在中国当下人人都想一夜暴富而似乎你周围的人都在一夜暴富的社会,他不要说58岁解出题目,能不能活到58岁都是个问题。因为你如果不能车子房子票子样样让人满意,你就犯了“不成功罪”,死刑, 呵呵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社会过分世俗化的传统可能是造成当代中国包括古代中国难以形成具有基础性突破的科学成果的一个因素。这种社会可能是企业家、政治家良好的土壤,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Also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