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我认为它是一本关于改变的书。这种改变,不止是行为习惯上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虽然全书没有提过一句阿德勒,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是,从0到1安装阿德勒思想操作系统的启蒙之作。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重新安装自己人生操作系统的过程。 要改变旧系统,重装一套新的系统,谈何容易。
尤其是对于成年人来讲,性格、价值观、行为模式,在人生的前几十年,基本都已经固化定型了。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书上讲的观点是对的,也提醒自己要把它用好,改变自己的处世方式。但是真遇到事儿,还是不自觉地跑回到旧的模式去了。 次数多了,难免令人有点沮丧和懊恼。 怎么才能顺利跟这套新的操作系统磨合好呢? 答案是: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
作者描绘的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一套行为标准,堪称高标准、严要求,但是落到现实生活中,我相信作者本人也无法100%按照这套标准行事。 全书所讲的七个习惯,每个习惯都有难点,需要我们去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才能真正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积极主动的难点是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遇到挫折,我们总是更喜欢去怪罪别人,开脱自己。要是挫折太多,就容易滑过那个临界点而陷入自卑情结:自己一无是处,啥都是自己的错。“积极主动”要求我们对正确地看待自己,赋予自己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
以终为始的难点是容易设想出一个既要又要的终——我们的很多纠结,是因为不想承担选择的代价。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俗语,却又是现实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如果谁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既要又要的无解目标,那么这样的以终为始,也就注定会是苦涩的失败之旅。 要事第一的难点是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别人一急,那个气氛,总是让我们跟着急,注意力就会跑偏。或者是,干重要的事情之前,总是想着再偷会儿懒,刷刷剧打打游戏,半天就没了。第一、三象限的急事也好,第四象限容易上瘾的爱好也罢,都很容易把我们的时间切成碎片,增加精神熵值,过早陷入疲惫,而没办法整合精力去启动那个无法立竿见影的第二象限。 知彼解己的难点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懂的领域——当我们自以为很懂的时候,是我们最容易好为人师的时候。但殊不知,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都不相通。无论你的学历水平和社会地位有多高,只要涉及对方的主观世界,你的看法都不一定比对方更准确。你的眼睛、耳朵和心,永远无法代替人家自己的。所以阿德勒才说,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他人的耳朵去听”,以及“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双赢思维的难点是双方实力的大致匹配——双赢不是靠嘴说,而是靠双方基于各自实力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它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水平,需要博弈的技巧,需要判断对方真实需要和处境的智识水平,也需要正直的心。当我们自身能力不足时,我们没办法判断对方的需要,也没办法满足对方的需要,这是没有能力让对方赢;而当我们自身能力强大时,又很容易利欲熏心,通过巧舌如簧去制造信息差诱骗对方,这是没有意愿让对方赢。 统合综效的难点是逢人只说三分话——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组织里,每个人都会担心,用到你的时候要你畅所欲言,贡献智力资源,事后却因言获罪,这样的土壤就不可能结出1+1>2的果子。 不断更新的难点是错误归因——人人都知道复盘好,但很少有人能符合逻辑地正确复盘。
当我们顺风顺水时,我们习惯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平台和时运的加成;当我们开始受挫时,我们又习惯于忽略自己的过失,而把败因归咎于外界;到了走背字儿屡屡受挫的时候,又会容易陷入自卑情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认识到了这七个习惯的难点,才能将自己的期望值回调到合理水平。读完七个习惯却做不到,不见得是书有问题,也不见得是你有问题。没有谁读完一本书,就能立马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新的操作系统,都需要不断磨合、修正,做不到是很正常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来源 知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