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星期五

什么是本自具足

 意识和体会到【本自具足】时  什么是本自具足?就是无条件的感到幸福、安定和自在,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事物来证明自己是幸福快乐的,幸福快乐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和能力。我们本来就如此,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会去【限定】自己的快乐,比如说认为我只有得到了某个东西,我才是快乐的,认为谁得对我好,我才是值得被爱的,谁来肯定我,我才能证明我有价值,认为对方得跟我道歉,我的伤口才能愈合,于是呢我们会去追逐物质,追逐爱与认可,陷入到一种受害者模式。  而认识到这点,并不容易。我记得之前和一个寻求帮助的男生交流,他说他长到这么大,好像一直在寻求「重要女性的认可」,他感觉如果不被自己认为优秀的女性承认,就感到无所适从,浑浑噩噩。当不被这些女性喜欢,就感觉自己毫无魅力。这当然和他的人格特点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导致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一种内在匮乏的状态。内在匮乏会让一个人处在持续性、弥散性的焦虑当中。  一个内在匮乏的人的通常会有两种倾向,第一种,就是向外去抓取,我感受不到快乐,我就拼命的去抓取快乐,我买包包,买鞋,买车,疯狂的参加party,感受不到爱呢,我就拼命的索取爱,我要求对方得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付出多少,限定一个额度,才是爱我,或者说在感情里面,我就是要占上风,对方伤害了我就得先向我道歉等等,而一旦没有得到这些就可能会出现第二种倾向:强行取消一切的意义,强行割裂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反正都求不得那就什么都不求。一切都没有意义,感情没意义,生活没意义,生命也没有意义,一切都无所谓了,陷入了虚无主义当中,这绝对不是真正的放下。  而回到本自具足的状态,那些本不属于本质的东西,美食,衣着,金钱,他人的评价都会自然而然的脱落下来,这就是放下,不再需要他们来证明自己是谁。找到内在的匮乏后先把这一份缺失的能量给到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快乐的。就算没有得到外物的证明,我也是可以快乐的。  比如关于情感上的执念。我很喜欢的一个观点是,我们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是谁,而是我看到他的眼里,我是谁。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我们也恰恰是通过看“在他的眼里,我是谁”来认识“他是谁”的,听起来有点拗口。但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难忘的,并不是这个人有多么可爱,有多么优秀,有多少光环,而是和这个人在一起时看到的自己的状态,那个被真正地“看见”,被欣赏,被珍视的时候的自己的样子。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当感觉到有缺失的时候,将这部分补给自己。我们执着于一个人,执着于一段感情,因为那个人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带给了我们很多爱的感受。我们可以将这些笼统的爱的感受,细分出来,然后自己为自己做这种能够带给自己同样的感受的事情。我们自我接纳,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等等。  我非常喜欢《悉达多》,我摘抄出来了一些,希望有缘分看到的人,也能从中体会到一份平静的,智慧的力量:  因此,我觉得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聪明即愚钝,一切肯定皆是如此,一切都只需要我的赞成,我的同意,我的欣然接受,因此对我来说都好,都只会促进我,绝不会伤害我。  学会放弃抗争,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所谓放下,绝对不是认为一切无意义无所谓,那样的人则是倒向了虚无主义,还是着了相,着在了“无”这个相上面,包括很多修行人,都还没有好好经历一切,就说都已经放下了,可以一切都不管了,我也什么都不想负责了,这仅仅是一种消极逃避的状态。悉达多为何要离开家,离开父亲,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仅仅只是在追求“放下”,追求沙门们所谓的高境界,所谓的智慧和超脱。于是他放下一切,走向自我探寻的道路。在经历了人生中的起起伏伏以后,才从花草落日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意义和美好。没有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条件,本自具足,一切都温馨平和。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后半句叫“而生其心”,“无”了之后还得是“有 ”,有的是什么呢?就是一颗本自幸福,且扩展自我的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Also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