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星期四

人们不快乐时,总是企图用外界的事物迷惑自己|林子超博客

 作者:醉竹小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409591/answer/521219792
来源:知乎


有个德国的朋友,31岁出头,以前年薪百万,后来出家了,去印度南部的丛林里和活佛修行


简称X吧


X的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童年大部分时间在缅甸的寺庙里度过,除去学习时间,经常跟随父母去往东南亚各国游历

成年之后,在欧洲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X留在kerala的一所寺庙里当讲师,大部分时间待在亚洲,偶尔回欧洲看望祖父母。


我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个僧人?”

他说:“人们不快乐时,总是企图用外界的事物迷惑自己。如果喜欢的人答应和我在一起,我就快乐,否则就郁郁不乐;如果工资涨了,我就快乐,不然觉得怀才不遇;如果朋友赞赏我,我就快乐,要么就觉得他们和我在一起另有企图。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没有任何外界的事物,可以让一个人永久的快乐。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早早摆脱。”


“那你快乐吗?”

“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感到快乐,快乐只是一种情绪,而情绪的存在非常短暂,追求任何短暂易逝的东西都是不明智的。”


“那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我问。

“认识到一切的痛苦的源泉都来自于对自我的执念。我要快乐,我要富有,我要被爱,这种种的需求,皆来自于对自我的定义。如果没有了 “我”,失去了主语,“要” 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要想抛弃执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我们便必须对放下对 “我” 的执着。”


“这就足够了吗?如果从未对他人和社会作出任何贡献,每日只在诵经和冥想中度过,岂不有些枉费一生?” 我对这种生活方式产生质疑。

“你还是在纠结这个 ‘我’”,他憨厚地笑了,“ ‘我’ 产生于感官体验,而感官体验有很大的局限,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我们误以为事物有分界,误以为此中有 “你” 和 “我” 的区别。然而这种分界和区别并不存在。一个人的修行,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一切。”


“你是说,如果一个人认真修行,会对身边的人也产生积极影响?“

“是。”


“除了冥想,修行时你还做些什么?”

“并没有修行时,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是修行。我要遵守六戒:不杀生、不偷窃、不撒谎、不饮酒、不吸烟、不邪淫。”


“遵守这些戒训难吗?”

“不难,更难的是从娱乐和消费中寻找快乐。”


这是我们对话的一部分


后来我去印度,和他又见面。有时也会在脸书上交流一些自己的感悟。他是真正想明白的出家人,还有很多人出家,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因为家里穷,小时候被父母送到寺庙,不得不出家


有人问我寺庙的地址,寺庙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寺庙不接受参观,每个月会有一次7天的冥想修行活动。不过如果参加完活动后,有破戒行为,则一生之内不能再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Also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