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奇迹年
1,穷人最大的阻碍是“家学匮乏”
你是考上985、211进大厂得福报,还是黄袍加身送外卖,基本就是考试成绩决定的,而决定考试成绩的因素,除了智商以外,最重要的其实是“家学”。
有个统计,说是接近一半的高考状元都是教师家庭出身,这说明教师群体智商高,孩子遗传了爹妈的高智商,所以才考试成绩好吗?并不见得,本质上是教师比普通人掌握了更多的“考试套路”。
考试竞争本质上是和时间赛跑,谁能在相同时间内学到更多解题套路,谁就能胜出。因此掌握学习技巧,琢磨老师的出题意图,总结“考试方法论”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的家长不是学霸,也没钱进好学校,那么除非小孩天赋异禀,否则这些事情,光靠孩子自己是琢磨不出来的,普通家长只会对孩子说“努力学习,少玩游戏”,这样的“家学”聊胜于无,等小孩自己想明白也就晚了,二十五岁明白十七岁的技巧又有什么意义呢?
除非像那位著名的“高考疯子”吴善柳那样,用时间取胜,考十几次,从第一年的二本线,之后分数逐渐提升,十几年间考上数所名校,最后硬是考上清华。黑色幽默的一点是,这哥们后来去私立学校,教学生考试技巧,也算物尽其才。
普通家长“家学”的匮乏还体现在人生指导上,孩子工作了,他们唯一的指导就是“跟领导处好关系”,至于怎么和领导处好关系,与领导相处应该注意什么,则完全没有概念。
古人说“言传身教”,其实“身教”的作用远远大于“言传”,父母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和外界打交道,孩子都会原封不动的复刻。
除了少数幸运儿,大多数人底层出身的人,在青年时期都会被父母的认知所桎梏,直到被现实碰的头破血流才知道社会的真相和运行逻辑,但这时候已经太晚了。很多事情,很多道理,年纪大了都能会都能懂,但社会比的是谁先懂,早懂和晚懂是不一样的命运。
假如你出身底层,你越需要趁早明白,父母对你的所有建议,本质上都会把你拉到和他们同等阶层中稍高一点的位置,因为他们只会他们所在阶层的生存手段,他们总结的经验教训也只适用于他们所在的阶层。
如果你的目标是跨越阶层,尤其是从底层的泥潭里爬出来,就要用残酷的自我教育,改变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错误教育,这事儿很难,难到抓心挠肝,难到接近自己提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但不如此,基本不可能有阶层跃迁的机会。
2,穷人的“脆弱性”
历史课本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叫“土地兼并”,就是地主兼并普通农民的自有土地,成为田连阡陌的大地主。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普通农民和地主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农民很难有余粮,土地上的产出只能勉强糊口,一旦年份不好,收成就不够吃一年。在春天麦苗还是青色的时候,谷子就已经吃完,这个时间段就叫“青黄不接”。
于是大多数农民不得不向地主借贷粮食,以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但是向地主借贷粮食的利息非常高,往往一年下来,地里所产出的粮食,都不及利滚利以后所需偿还的总额。所以,农民们不得不把土地卖给地主抵债,这样地主就达到了兼并土地的目的。
大家看出来了吧,普通农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脆弱性”非常高,虽然地主也会在灾年受到损失,但地主丰厚的家财使他们的“反脆弱”能力,远远高于普通农民,以至于出现危机的时候,可以对普通农民进行收割,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财富,而穷人却会因为一次危机就导致之前的积累归零。
最可怕的是这种“脆弱性”还会出现代际传递。
前几年有篇非常火的文章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是生活在北京的中产阶级,刚退休的东北岳父因为任性在冬天开窗吹风,导致了感冒,进而发展成肺炎,换了几家医院,最后进了两万一天的ICU,光开机费就6万的人工肺也被用上,前后折腾了一个多月,花费百万,最后还是被夺去了生命。
作者在文中描述,之所以花费这么高,是因为他的岳父没有保险,而没买保险的原因是因为医保卡给他岳父的父母开过药,保险公司出险后很可能拒赔。
这种事,本质上是一种“脆弱性”的代际传递,一代的贫穷可能会影响三代人。经济学里面有个术语叫“代际收入弹性”,也就是父母对子女收入的影响。
大西洋月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叫《我们是美国的新贵族》,里面对“代际收入弹性”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描述。
“想象你自己站在社会经济的梯子上,脚踝上捆着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头捆在你父母所站的梯级。橡皮筋的强度决定了你脱离自己出生时的梯级有多大的难度。如果你的父母站在梯子的上端,当你往下掉时橡皮筋会把你拉回来;如果他们站在下端,你开始向上爬时它就会把你往下拽。”
3,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
这是美国的一个跨学科团队在2017年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是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结论: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穷人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会垄断他们的注意力,以至于会忽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这不难理解,生活中的很多麻烦,归根结底是因为没钱,当资源有限的时候,你会遇到很多琐事,这些破事儿消磨人的意志,浪费人的精力,局限人的格局。
该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的“稀缺头脑模式”,会导致人们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研究主导者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
一个资源有限的人,每天都为“哪家的鞋子更便宜”或者“房租差三百块”这种问题而操心,就会产生”带宽“被挤占的情况,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去学习提升。
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就是工作以后很难再专心去学习,下班以后只想喝着可乐玩游戏或者刷短视频,本质上就是因为“心力”被白天的工作消耗完了。
长期资源匮乏所产生的生存压力,还会导致皮质醇升高,皮质醇又叫“压力荷尔蒙”,听起来是一种不好的激素,实际上大有益处。人在运动锻炼和比赛之前身体会自然分泌皮质醇,可以短暂的改善记忆力和提高疼痛阈值。人体能进化并保留出皮质醇这种激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个面对猛兽的原始人,不管他是选择战斗还是逃跑,适当的压力都会提升他的警惕性与战斗能力,生存概率也就会因此提高。
但是皮质醇过高则又变成了一件坏事,它会让我们过度消极悲观,放大事物不好的一面。遇到机会也会踌躇不前。
这里讲一个扶贫的故事。
2015年我国开始推行精准扶贫,中国工程院也领到了扶贫任务。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朱有勇院士,来到云南一个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的深度贫困村搞扶贫。朱有勇院士在仔细研究了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以后,决定推广种植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产品—反季节土豆,也就是冬土豆。十一二月种下去,来年三四月份上市,在全国都是最早上市的土豆,完全不愁卖。
可是当地村民根本不配合,任凭朱院士和他的学生如何做科普讲解,村民就是不肯种植这种听都没听过的冬土豆:我们从来没种过,万一赔了怎么办?
无奈之下,朱院士只好找块地,带着学生先把土豆种出来。几个月后土豆收成了,品质果然很好。如此带动下,终于有个村民愿意种植10亩冬土豆,收获后卖了7万块钱,在这个人均收入只有1000块钱的地方引起了轰动,在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全县种植面积很快超过一万亩,这个县的贫困率三年内从50%降到2%左右,扶贫大有成效。
皮质醇除了导致穷人对风险极其厌恶,不愿意冒哪怕一丁点风险,还会导致“延迟满足”能力变弱,追求即时享乐,赚了钱不存起来,而是去买酒、吃垃圾食品,玩游戏这些可以让人立即获得快乐的东西。很多中年人被别人劝戒烟的时候都会说:这是我唯一的爱好,连烟都戒了,活着还有什么劲。
在底层待着的人,生活中的糟心事太多,只有用短暂分泌的多巴胺,把这些琐碎的痛苦对冲掉,不这样,日子是要过不下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穷人显得更不自律的原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