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谈关于文章最后一段的看法,做个俗人,有世俗的乐趣,真实不妄求才是真人生。衣食是本,但人不能做了衣食的奴隶。因为作为人,应该还得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信念,这才算真正的活着。
背景:文革时期,整个社会都处在那种很压抑的状态下,教育事业、经济事业受到打击,社会秩序非常的混乱,许多人生活贫穷艰苦,另外还有大字报,批斗,阶级斗争,人们的精神也受到高压,在这个时候,王一生选择把棋当做一个精神的支撑,一方面是为了逃避现实就像他说的何以解忧,唯有下棋,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一种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和意义。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9179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说中,重点写了吃,但重点还写了棋。吃展现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棋代表的则是人们的精神世界。
小说一开篇王一生与“我”才相识,便拉着“我”下棋。与他形成对比的则是在火车上同一批插队的人,他们却是在打麻将。我并不是在贬低打麻将这一行为,只是下棋明显比打麻将更加高尚,更有内涵。小说一开始就为王一生奠定了一个人物的基调。在小说里对比的使用还有其他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王一生刚刚小有名气的时候,多人合作为一方,当做一个棋手,而王一生独自一人当做一方。最终的结果仍然是王一生获胜,这不仅仅表现了他棋艺的精湛,更表现出的是一种棋品。王一生一人独挑数人的桥段也出现在小说的尾声,这一次王一生一人挑战的是九人,且九人均是棋艺高超之人。可见其棋艺到底有多么的高深。他并不是自尊自大,相反,他还是一个棋品极好之人。九位高手中最后那一冠军老人却向王一生乞求希望是一个和局,显然这是为了维护他自己一个冠军的尊严,但是王一生并没有给出他明确的答复,而是委婉地表示了和局。在王一生的眼中,棋不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不是用来谄媚上级的工具,而是在他眼里心里,何以解忧,唯有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棋。所以王一生对待他母亲留给他的那十分不值钱的棋,却视若珍宝,而脚卵却将祖传的棋当做礼物贿赂上级寻求更好的庇护、照顾。
而且王一生的棋不仅有其棋品,还融合着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老头给王一生书,让他好好学习其中的下棋之术。书的开篇却是借男女讲阴阳之气。看似阴阳之气与下棋之术毫无关联,实则不然。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老头儿告诉王一生他的毛病是太盛。又说,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王一生接着提问,说,这么讲是真提气,可这下棋,千变万化,怎么才能准赢呢?老头儿说这就是造势的学问了。造势妙在契机。谁也不走子儿,这棋没法儿下。可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高手你入他很难,这就要损。损他一个子儿,损自己一个子儿,先导开,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下自己的入势。这时你万不可死损,势式要相机而变。势式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导开,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老头儿说我只有套,势不太明。套可以算出百步之远,但无势,不成气候。道家思想就这么被融入了下棋之术里。古人倪云林是元四家里的一个,诗书画绝佳,却不晓得倪云林还会下棋。倪祖后来信佛参禅,将棋炼进禅宗,自成一路。王一生下棋赢了倪祖的后人脚卵,这是道家之下的棋术与佛家之下的棋术的较量。加之王一生下棋犹如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就这样棋术将儒释道紧密结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信仰,在棋里的表现,也是融合。所以说这是在养性。
《棋王》里深邃的思想在解读起来,其实因为种种原因,或许欠缺力度与深度。但是作为读者的我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某些东西。读这本小说读到的不仅仅是它表面所告诉我的故事,还有故事背后中国的一些因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