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星期一

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林子超博客

 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

因为看书的关键不在于看多少,在于知识内化率。即,有多少知识变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能作用于你真实的生活。

看书100本,知识都留在笔记里,转化率为0,是大大比不上看了1本书,知识内化率50%的。

更多人其实是沉溺于那些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的知识集邮,用认知幻觉替代行动。

菜鸟之所以变成高手很费劲,是因为菜鸟没弄明白变高手的关键点是啥。

菜鸟变成高手的关键点是:知识内化率。所谓知识内化,指的是把外部知识转化成肌肉记忆,或者说行动反射的能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知识内化率低的人,会觉得自己面对的问题似曾相识,好像有什么方法能解决,但这些方法不会立刻出现在思维里,他也不知道各种方法应该怎么组合使用。

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先前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内化,那么在复杂空间中的信息搜索就会像蜗牛爬行般行动缓慢。

所谓肌肉记忆,其实就是直觉利用了我们在过去的经验中获得的知识。

知识内化率高的人、已经把知识变成肌肉记忆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坦白说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因为知识会「自动运行」来解决问题。

高手和菜鸟的差别是:高手的肌肉记忆库里工具特别多,遇到问题能立马拿出来合用的工具一顿操作。

所以:想要变成高手,并不是学会一千个道理,而是把一个道理,践行一千遍。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获取的知识多,且知识内化率越高,你的「工具」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这样,自然解决起问题来就显得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了。

高手之所以变成了高手,就在于:高手思考的频次和强度比菜鸟多得多。怎么才能提高知识内化率?答案毫无意外之处,训练。

关于怎么做思维训练。这里有一个点你务必重视:就是你怎么看待思维训练。你到底是抱着「主动训练」的意识做练习,还是抱着「被动训练」的意识做练习。

我们从小到大,就接受了无数的训练、考试,我们的训练场景,通常是,给定一个作业,给定一个项目,给定一个思考题,给定一个环境,去做训练。

换句话说,我们受学校的“安排式”训练毒害太深。我们比大自然还自然的认为,训练是被动的,训练是刻意的——大多数人完全丧失了「主动训练」的能力。

我告诉你,当你习惯了「被动训练」,来到成人世界,会出现什么情况吧。

出现的情况是,你会给自己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比如某个周六下午),你会给自己安排一个特定的地点(比如把自己锁在屋里),但你坐在桌前,不知道应该思考什么,以及怎么思考,你大概率是在那耗一下午。

大多数人还会安慰自己,我已经为了训练思考,付出一下午了,应该犒赏自己一下。

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在学校里,有老师安排你的「训练内容」,而在成人世界里,你的决策本身、决策的选项,决策的速度,这些都得由你自己控制。而思考这件事你压根没练过,没练过你怎么可能做得好。

一定要先扭转这个意识。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是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结束的。真的不需要跟自己说这样的话:“我这周要进行思维训练3次”。

说说我在21岁的刚上班那时候,关于等公交车抢座位的思考

当时我家是第二站,所以车上的座位大概能空出来2、3个。但是,等车的人能有20个,大家当然都想先上车坐座位了。经常的情况是,一堆人堵在汽车上车门停靠的地方(前门上车)。

然后我就发现一个什么规律呢,因为一堆人等在前门停靠的地方,所以那块人就特别多,司机为了保证安全,通常会稍微往前开一丢丢错过人群。

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就站在汽车停靠线向右平移2米处,孤零零的那种。后来,每次上车的门都刚刚好停在我面前,我总能第一个上车有座位。

每次我在上车的瞬间往左一瞥,看见身边的人往我这疯跑,我都满意的微微一笑。

你看,这么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我是不是练习了思考?当然是。

如果把公交车抢座位这事儿抽象来看,就是:「观察现象-思考-验证-记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同理,如果你想锻炼商业思维,你中午吃饭的时候能不能算算小店翻台率,每个桌子能吃多钱,看看后厨有几个人,前天一个服务员能顾得上几桌;如果你想工作绩效变得更好,你有没有意识看看绩效牛叉的同事到底做了什么。

只要你舍得问自己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有意识给自己「出思考题」,能思考调查解决的问题多了去了不是吗。

看到什么都思考一下,比固定时间固定思考、练习的频率和强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也许每一次小思考都微不足道,但积累5年,差距天壤之别。

接下来,当你输入知识、思考的次数变多的时候,必然会发生的情况就是:你会对问题归类,并针对不同问题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

比如,我在做任何「工作新尝试」的时候,我的思考组合拳是:

第一,定义目标;

第二,考虑风险;

第三,考虑成本;

第四,考虑收益;

第五,调查支撑判断的信息;

第六,进行问题拆解;

第七,小成本测试回收反馈,定性收益;

第八,尝试扩大收益,定量扩大;

第九,复盘评估总结。

这个组合拳,基本适用于一切“工作新尝试”。

又比如,我在做任何「选择、决策」的时候,我的思考组合拳是:

第一,想想60岁的自己,要的目标是什么,当前的这个选择,是不是满足我60岁的目标;

第二,升维思考,跳出自己的认知锚点,看看除了当前的选择,还有哪些优质选项;

第三,拉长时间尺度,如果拉长时间,今天我应该做什么选择;

第四,检查自己的情绪,排查一下自己存在哪些“偏见”;

第五,我都会问自己,现在做的选择,能不能产生“复利”的效果。

这个组合拳,基本适用于一切“选择、决策”。

经过大量思考训练,并且拥有很多行动模型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一回事,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思考和行动的越多,你就越会验证、优化这个思考模型的有效性。

你看我提到了很多个思考方式吗?并没有。只是我把几个有效的思考方式,用了N多次而已。

芒格老爷子说的话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就差不多能让你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而在这八九十个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当你有了属于自己的、内化了的思考模型之后,相当于你掌握了一套模型,就自动获得了解决千百件事的方法。这简直就是人生最佳的「作弊」手段了不是吗。

大多数问题,我都会用那些非常重要、常用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知识愈发变成我的「肌肉记忆」,这些知识内化程度巨高无比。

一些很重要,但没那么常用的知识,也存在了我的知识库。这些知识说实话也经过相当多的训练,我使用他们也已经非常熟练。换句话说,我可以非常轻松的「调用」这些知识。

有限的知识模型,对我而言,已经足够足够的了。

经过了这么多的训练,再有类似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时,还会无从下手么?绝对不会的。势必会轻车熟路,比那些没有经过思维训练的人,娴熟无数倍。

所谓的「思维高手」,只是在思考上比「普通人」花了更多时间而已。就像物理学家费曼讲的自己的故事。他的同学经常问他题目,当他把一个题目做了无数次的时候,再有人问他问题,他瞥一眼就知道怎么解了,对方还以为他是天才。其实,只是这个题目他见了太多次而已。

差不多就说到这吧。做个总结。

1.菜鸟变成高手的关键点是:知识内化率。所谓知识内化,指的是把外部知识转化成肌肉记忆,或者说行动反射的能力。

2.想要变成高手,并不是学会一千个道理,而是把一个道理,践行一千遍。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3.想练习“思考”,要随时随地练习,真的不需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练习思考。

4.你要不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模型,当练习变多之后,你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Also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