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依淼
一句话总结:
不要做无人机,除非你能热启动。
关于DJI一些比较燃的事情:
第一件事,保密制度
DJI是我见过的保密制度最森严的民企。甚至保密程度要超过我那个红且砖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二件事,没有外国研发
因为DJI是个国际化的公司,所以总会出入很多的外国人,可是我这一层,一个外国人也没有。随便抓了个同事问到,我们这里为什么没外国人?对面戏谑得答道:“技术垄断,我们不招外国人,再屌的外国人也来不了核心研发。”当然,后来我们有了硅谷研发分部就是后话了。
第三件事,深藏不露
现在市面上开源的飞控代码遍地都是,几乎每个开源飞控衍生品都支撑起来了一家公司,比如X航、PixHawk和3DR。而DJI的飞控是闭源的。这就和IOS和安卓一样。
当然,和手机不一样,造出一架合格的无人机并不需要花里胡哨的app,稳定决定一切。而稳定又是靠传感器决定的,传感器不准怎么办?当然是靠滤波算法。dji的滤波算法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竞争力,光EKF和UKF这样的滤波算法就有很多轮子,最早的文章据说也有那么几篇是我们的研发写来发过paper的。至于核心产品的核心滤波算法,全公司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知道,他们平时坐在研发的一个小角落里,深藏不露。
第四件事,研发效率
一个在公司内外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DJI和GoPro。两家公司在phantom2时代的合作甚为紧密,甚至p2有专门适配GoPro的云台。但当两家开始准备展开进一步合作的时候,发生了决裂。说破大天,是钱的问题,GoPro打算和DJI出一款云台运动相机,当然,GoPro天真的认为DJI和富士康别无二致,希望从这个业务中抽走绝大部分的利润。最后的结果就是,GoPro打算自己做无人机,却一直没动静,甚至现在大规模裁员、股票大规模缩水。
而DJI呢?我们用了6个月的时间研究出了osmo,尽管osmo本身有很多不足,但是从这个研发周期来说,已经是工程上的“奇观”了。而这样的研发速度,一直在DJI长期存在着。 第五件事,phantom4和我认识的一组创业小伙伴
在来dji之前,在学校里偶然遇到一个创业团队,四五个大学生。
学校很倚重他们,当然,他们也很努力。有搞经管的,有搞技术的。实现了顶刊的paper,主要做的是智能跟随,说想拉我入伙。但是考察一番之后,发现这个根本行不通的技术路线。虽然是顶刊,但是仍然是离线计算视觉,延迟也很大。当然,这是技术选择上的问题,和这事行不通根本没什么关系。
因为没过两天我就跑来DJI玩,恩,智能跟随。同样的技术,同样是顶刊会议。一样的课题,dji硬生生把他们做到了飞机上的一颗小arm上面,什么概念呢?
创业团队的小伙伴和学术顶刊的技术领先程度大概是奔腾电脑和阿尼亚克(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这样的差距,而他们和dji比呢,大概就是奔腾电脑和iphone手机之间的差距。
可怕的是,要知道,智能跟随在dji也一样是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搞得,具体有多少个呢?和那组创业团队一样,四五个人。
更可怕的是,phantom4的研发团队有150-200个人同时研发….谁也不比谁差到哪里。大家都有各自的屠龙绝学。
第六件事,小事也做到极致
对于dji来说,饱受传统制造业的人诟病的是,他们觉得用敏捷开发的方法来搞制造业简直就是作死,殊不知dji的飞机也会在定型前做上万小时的压力测试、老化测试、单机数百次跌落测试等等系列标准化的测试。对于潜在的问题也会以几近强迫症的方式去解决。比如M100的早期版本一直存在振动耦合问题,因为机臂和飞机是固接的。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个研发团队,用刚从院校里走出来的最先进的有限元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方案是往机臂里填充海绵。这个海绵就是dji黑科技系列的冰山一角。
第七件事,学术领先
通常来讲,一个学术上的paper能够应用或者得到验证在物理学上可能要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在化学生物上会用上一两年,在工程上也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事情,应用领先学术的话大概只有IC制造、计算机科学(如M$RC)这样的地方了,航空上面一般是军队领先学术。但是毫不客气地说,dji的飞机用的技术,随便都是顶刊的文章。比如当年的guidence就发了一篇 (CVPRW)
第八件事,紧密配合
dji研发部门的配合是异常紧密的,而且也没有什么专门的人在管这样的事情,一般想到的技术路线简单的话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得到批复和讨论,重要的也会在当天得到结论,框架性的设计最长也不会拖过一周。人事调动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超过8个小时完成物资的对接。大家都是很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从来不会出现拖延或者怠工的情况。
第九件事,慈善与体量
dji对慈善的贡献以及领先程度已经完爆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我们为了给国内的工程师文化做贡献,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叫robomasters,通过办比赛的方式吸引年轻人重视创新,热爱科学。每年光比赛的投入就有5000w。
dji如今作为无人机的大头,无疑体量是巨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二月底的时候我们报废了200w的设备,报废方法是想要的话就派发,用不了的也就只好报废。
第十件事,垂直产业链
我们制造自己的电机、自己的电调、自己的传感器单元、自己的无线电设备、自己的控制器、自己的电池、自己的电源管理、自己的镜头、自己的相机。甚至IMU单元都是dji独家垄断的。总而言之dji的无人机上面的所有组件都是dji制造的。
无人机市场环境:
到了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消费级无人机产业开始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随着高通intel联手,google、facebook、小米入场搅局从那个时刻开始,正式宣布了无人机产业竞争已经关上了大门,创业团队很难在其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技术壁垒也越来越高。消费级无人机已经变成了几个寡头的游戏。如果说你只是来创业,拉到的投资还没dji一年报废的资产多,你能那什么和dji比?再者说,高通、intel、google这些资本大鳄,在无人机产业的投入也只会比dji多不会比dji少。何必那自己毕生的赌注和别人的零花钱比呢?所以我奉劝各位想在无人机行业创业的人:“不要再来做无人机了!”你以为的机会早在两年前就不存在了。
利益相关:DJI研发
不要做无人机,除非你能热启动。
关于DJI一些比较燃的事情:
第一件事,保密制度
DJI是我见过的保密制度最森严的民企。甚至保密程度要超过我那个红且砖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二件事,没有外国研发
因为DJI是个国际化的公司,所以总会出入很多的外国人,可是我这一层,一个外国人也没有。随便抓了个同事问到,我们这里为什么没外国人?对面戏谑得答道:“技术垄断,我们不招外国人,再屌的外国人也来不了核心研发。”当然,后来我们有了硅谷研发分部就是后话了。
第三件事,深藏不露
现在市面上开源的飞控代码遍地都是,几乎每个开源飞控衍生品都支撑起来了一家公司,比如X航、PixHawk和3DR。而DJI的飞控是闭源的。这就和IOS和安卓一样。
当然,和手机不一样,造出一架合格的无人机并不需要花里胡哨的app,稳定决定一切。而稳定又是靠传感器决定的,传感器不准怎么办?当然是靠滤波算法。dji的滤波算法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竞争力,光EKF和UKF这样的滤波算法就有很多轮子,最早的文章据说也有那么几篇是我们的研发写来发过paper的。至于核心产品的核心滤波算法,全公司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知道,他们平时坐在研发的一个小角落里,深藏不露。
第四件事,研发效率
一个在公司内外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DJI和GoPro。两家公司在phantom2时代的合作甚为紧密,甚至p2有专门适配GoPro的云台。但当两家开始准备展开进一步合作的时候,发生了决裂。说破大天,是钱的问题,GoPro打算和DJI出一款云台运动相机,当然,GoPro天真的认为DJI和富士康别无二致,希望从这个业务中抽走绝大部分的利润。最后的结果就是,GoPro打算自己做无人机,却一直没动静,甚至现在大规模裁员、股票大规模缩水。
而DJI呢?我们用了6个月的时间研究出了osmo,尽管osmo本身有很多不足,但是从这个研发周期来说,已经是工程上的“奇观”了。而这样的研发速度,一直在DJI长期存在着。 第五件事,phantom4和我认识的一组创业小伙伴
在来dji之前,在学校里偶然遇到一个创业团队,四五个大学生。
学校很倚重他们,当然,他们也很努力。有搞经管的,有搞技术的。实现了顶刊的paper,主要做的是智能跟随,说想拉我入伙。但是考察一番之后,发现这个根本行不通的技术路线。虽然是顶刊,但是仍然是离线计算视觉,延迟也很大。当然,这是技术选择上的问题,和这事行不通根本没什么关系。
因为没过两天我就跑来DJI玩,恩,智能跟随。同样的技术,同样是顶刊会议。一样的课题,dji硬生生把他们做到了飞机上的一颗小arm上面,什么概念呢?
创业团队的小伙伴和学术顶刊的技术领先程度大概是奔腾电脑和阿尼亚克(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这样的差距,而他们和dji比呢,大概就是奔腾电脑和iphone手机之间的差距。
可怕的是,要知道,智能跟随在dji也一样是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搞得,具体有多少个呢?和那组创业团队一样,四五个人。
更可怕的是,phantom4的研发团队有150-200个人同时研发….谁也不比谁差到哪里。大家都有各自的屠龙绝学。
第六件事,小事也做到极致
对于dji来说,饱受传统制造业的人诟病的是,他们觉得用敏捷开发的方法来搞制造业简直就是作死,殊不知dji的飞机也会在定型前做上万小时的压力测试、老化测试、单机数百次跌落测试等等系列标准化的测试。对于潜在的问题也会以几近强迫症的方式去解决。比如M100的早期版本一直存在振动耦合问题,因为机臂和飞机是固接的。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个研发团队,用刚从院校里走出来的最先进的有限元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方案是往机臂里填充海绵。这个海绵就是dji黑科技系列的冰山一角。
第七件事,学术领先
通常来讲,一个学术上的paper能够应用或者得到验证在物理学上可能要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在化学生物上会用上一两年,在工程上也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事情,应用领先学术的话大概只有IC制造、计算机科学(如M$RC)这样的地方了,航空上面一般是军队领先学术。但是毫不客气地说,dji的飞机用的技术,随便都是顶刊的文章。比如当年的guidence就发了一篇 (CVPRW)
第八件事,紧密配合
dji研发部门的配合是异常紧密的,而且也没有什么专门的人在管这样的事情,一般想到的技术路线简单的话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得到批复和讨论,重要的也会在当天得到结论,框架性的设计最长也不会拖过一周。人事调动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超过8个小时完成物资的对接。大家都是很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从来不会出现拖延或者怠工的情况。
第九件事,慈善与体量
dji对慈善的贡献以及领先程度已经完爆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我们为了给国内的工程师文化做贡献,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叫robomasters,通过办比赛的方式吸引年轻人重视创新,热爱科学。每年光比赛的投入就有5000w。
dji如今作为无人机的大头,无疑体量是巨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二月底的时候我们报废了200w的设备,报废方法是想要的话就派发,用不了的也就只好报废。
第十件事,垂直产业链
我们制造自己的电机、自己的电调、自己的传感器单元、自己的无线电设备、自己的控制器、自己的电池、自己的电源管理、自己的镜头、自己的相机。甚至IMU单元都是dji独家垄断的。总而言之dji的无人机上面的所有组件都是dji制造的。
无人机市场环境:
到了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消费级无人机产业开始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随着高通intel联手,google、facebook、小米入场搅局从那个时刻开始,正式宣布了无人机产业竞争已经关上了大门,创业团队很难在其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技术壁垒也越来越高。消费级无人机已经变成了几个寡头的游戏。如果说你只是来创业,拉到的投资还没dji一年报废的资产多,你能那什么和dji比?再者说,高通、intel、google这些资本大鳄,在无人机产业的投入也只会比dji多不会比dji少。何必那自己毕生的赌注和别人的零花钱比呢?所以我奉劝各位想在无人机行业创业的人:“不要再来做无人机了!”你以为的机会早在两年前就不存在了。
利益相关:DJI研发
Do you need to increase your credit score?
回复删除Do you intend to upgrade your school grade?
Do you want to hack your cheating spouse Email, whatsapp, Facebook, instagram or any social network?
Do you need any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ny database.
Do you need to retrieve deleted files?
Do you need to clear your criminal records or DMV?
Do you want to remove any site or link from any blog?
you should contact this hacker, he is reliable and good at the hack jobs..
contact : cybergoldenhacker at gmail dot com
I can’t say much but with my experience through divorce, I had no one until I met hackingsetting50@gmail.com online then I contacted him, surprisingly he helped me hack into my partner's phone and all hi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i can now access everything and even documented and printed stuffs to show as evidence , now I’m happy with my kids and working for Riches. I hope this helps anyone in need.
回复删除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