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当下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有这么一个品类,客单价上万人民币、还实现了逆势快速增长,你相信吗?
还真有这个品类,它就是E-bike,中文名是电助力自行车,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加上蓄电池,可以实现纯自行车踩踏模式、纯电模式、或者是踩踏电助力都用。
售价1000-3000美元之间、两倍于普通自行车速度、上坡更省力,释放体力的同时,又保持了骑行的乐趣,还能享受到更远里程的体验,畅销欧美。
那这个品类和咱们国家有什么关系呢?中国作为全球三大自行车供应链基地之一,做E-bike有十足的优势,于是中国创业者门投身其中,专门做E-bike的出海消费,而红杉资本、腾讯投资、高瓴资本等国内一线知名投资机构也纷纷布局,不愿错过这一赛道。
本文我们将会分析Aventon、TENWAYS、大鱼智行、LEMO等由中国创业者创立的、发展势头较快的E-bike品牌,新消费智库还采访了LEMO创始合伙人田刚和青山资本投资总监周剑红,在这篇文章中,你将看到:
1.E-bike在国外是怎么火起来的?这是真需求,还是一阵风?
2.为什么国内VC都在争相投这个赛道?在这波潮流中,中国企业有哪些机会?
3.做E-bike品牌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哪些关键要素?目前E-bike的竞争格局如何?
文首提到E-bike赛道增长很快,因此赛道比较火热,那E-bike赛道到底有多热?
第一,“全球可同时容纳至少20家流水10亿美元的公司”。
有关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欧洲和北美市场的E-bike销量由250万辆提升至640万辆,4年间增长了156%。
Precedence 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E-bike市场规模为175.6亿美元,同比增长6.49%,预计至2023年达409.8亿美元,预测期内年复合增长率约10%。
也就是说,从存量看,全球E-bike市场规模在2021年就达到了1200亿人民币的规模;从增量看,E-bike在欧洲和北美的销量增速也非常可观。我们国家也赶上了这波潮流,2022年1到7月份,我国两轮电动车出口额达206.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超9%;国内主要自行车出口商之一、上市公司久祺股份也曾公开表示,2022年上半年,电助力车销售保持高速增长,电助力市场需求良好。
“目前行业格局未定、足够分散,按照平均1000美元一台E-bike算的话,100万台出货量就是一家流水10亿美元的公司,到2025年,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同时容纳至少20家这样的公司。”大鱼智行联合创始人、CEO马宇驰表示。
短短几年间,就能从无到有,甚至有信心达到10亿美元的营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2021年“明星公司”元气森林的营收超70亿,2018年营收为2亿,短短几年间营收翻了几十倍。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未来E-bike行业也会出现至少20家元气森林式的公司,这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的确非常让人兴奋。
第二,不到两年,总融资额破100亿人民币。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至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已经有超20家两轮电动企业获得融资,当然这里的统计口径包括电摩托企业和E-bike企业,总融资额已破100亿人民币。而在2019-2020年两年间,这一数字累计不足5起。
腾讯、钟鼎资本、高瓴创投、华映资本、高鹄资本、青山资本、中金汇融、普华资本、光速中国、DCM、杭州长江创投等投资机构纷纷投资。
其中,高瓴在去年1.28亿美元领投了荷兰电助力自行车品牌VanMoof的C轮融资,是业界最大额度的融资,并且参与了TENWAYS去年和今年的两次投资;老虎环球基金也参与了比利时电动自行车初创公司Cowboy的7100万欧元的战略融资。
第三,保时捷、通用汽车等几十家大公司加入。
四轮汽车厂商里,豪车品牌保时捷、奥迪、兰博基尼、宝马、奔驰都推过E-bike产品,特斯拉则推出了能自动驾驶的E-bike产品,通用汽车公司也表示计划明年推出两款电动自行车。其中,保时捷更是在2021年年底收购了E-bike品牌Greyp的主要股权,2022年5月买下了驱动系统制造商公司Fazua。
两轮车厂商里,老牌自行车制造商捷安特,电动车品牌小牛、雅迪、爱玛都纷纷布局。
其他大企业或新消费品牌里,空调品牌美的入局E-bike电机赛道,小米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第一代电动助力折叠自行车,无人机品牌大疆也推出了电助力折叠自行车,德国电机品牌博世、共享出行服务商Lime也进来分一杯羹,英国企业Swytch则于2017年推出一款可使任何自行车变成电动自行车的套件,售价 449 美元。
第四,在欧洲和美国,E-bike年销量已超过电动和混动汽车。
目前欧洲是E-bike最大的市场,2021年E-bike的年销售量达 500万台,早已超过了电动和混动汽车的年销售量。
根据 LEVA(Light Electric Vehicle Association) 的数据,美国 2021 年进口了超过 79 万辆台E-bike,较 2020 年 46.3 万台增长了 70%。相比之下,美国人 2021 年总共购买了 65.2 万台电动和混动汽车。
市场规模大、资本扎堆、大公司争相布局,在主要使用E-bike的国家欧美,销量已超过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为何E-bike赛道如此“热”?
第一,能源上,减碳环保、电动化是未来趋势。
基于全球能源现状和减碳环保的目标,燃油车变为电车已成为了必然趋势,比如特斯拉等汽车品牌从油车变电车、两轮的电动车替代传统摩托车,割草机也在由汽油驱动朝电动化转变。
第二,政府层面,各国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刺激了市场需求。
欧洲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对 E-bike 都有税收减免或津贴政策,意大利甚至还细化为里程补贴、维修补贴、购车补贴等等。这些动辄7折的优惠更是刺激了年轻人骑E-bike的需求。
第三,供给上,有了“规模化、低成本”造车的条件。
“E-bike这个品类以前就存在,如同电动汽车,特斯拉并不是第一家造电动汽车的公司,但它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做出了性价比很好的电动汽车,所以在用户端普及了。
近几年的E-bike产品也是如此,也实现了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从几百美金到一两千美金几千美金的产品都有,不同用户都能选择自己适配的产品。
从性能上看,续航里程不能太短,跟电池有关;整体速度不能太慢,跟电机有关;车的重量不能太重,跟硬件材料有关。经过技术的发展,现在的E-bike产品,续航是够的、速度也能上来、车身够轻、车的稳定性也好,所以E-bike现在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点。”青山资本投资总监周剑红告诉新消费智库。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的不断优化,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也为E-bike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据了解,过去30年,锂电池价格下降了接近98%,这直接推动了锂电池在消费市场的应用。
而且,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拥有成熟的自行车产业基础。以电机为例,国际知名厂商有雅马哈、松下,中国的八方股份也有着较成熟的力矩传感器技术;以电助力系统为例,市场长期由博世、禧玛诺等海外老牌厂家占据,但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因此,在中国造“E-bike”,拥有更低廉的人工成本、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更快捷的物流体系,降低了成本。有数据表示,E-bike这个行业,去年整个世界范围内大约750-800万台出货量,中国大概出口了300万台。这是一波属于中国创业者的机遇。
第四,消费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E-bike在消费端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青山资本投资总监周剑红称:“从消费者访谈来看,头两年消费者购买E-bike很重要的动机是,骑车能减少人和人之间的接触,避免乘坐公共交通被感染。而且对于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短途出行,骑E-bike比普通自行车更快捷。从数据来看,确实疫情这几年在欧美,E-bike不管是产品向的、品牌向还是性价比向的品牌,渠道上不管是独立站还是电商渠道,增长都很快。”
而这几年消费者购买E-bike的核心考量还是出行成本,比如金钱成本、时间成本等。
先看金钱成本,和开燃油车相比,E-bike更经济。周剑红认为,欧洲这一年能源的价格变化很剧烈,费用折算下来比开燃油车便宜得多。当燃油成本变高,相比较而言,E-bike就是个更经济的选项。
国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交通更贵,骑E-bike也更经济。LEMO创始合伙人田刚算了一笔账,举个例子,在德国柏林,地铁的月票是90欧,一年要花八百欧,相当于人民币五六千元,而用同样或更高的价格购买一台E-bike,至少能用2-3年,相对而言,E-bike也更经济实惠。
最后便是时间成本了,通用汽车城市交通解决方案总监 Parish 认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们,做不同事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但城市拥堵是一个问题,而电动自行车的出现便能在一定情况下解决这种问题。
可能还有人会问,那欧美人为什么不直接骑电瓶车呢?除了欧美人有深厚的自行车文化,需要骑行、崇尚健康活力的生活方式之外,和不同车型的上路政策也有关系。
据了解,在欧洲,功率大于250w,速度大于25km/h小于45km/h的纯电机驱动车型,归类为L1E车型,进入这个框架,产品就需要形式认证,上路是需要驾照,头盔,保险的,并且不能在非机动车道骑行。而E-bike被视为“自行车的升级版”,大部分电单车监测到超过25km/h就会停止电力辅助,省去了复杂的上路程序,深受欧美骑行人群欢迎。
欧洲城市的街道很窄,路况也不好,拐角多,更适合两轮产品的城市交通,对汽车来说也没有足够的停车配套设施。这也是为什么像五菱宏光这种迷你型汽车更受欢迎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波E-bike的增量是年轻人带来的。过去E-bike的主要人群是一些喜欢骑车、收入水平高、但体力不如年轻时充沛的老年人。
而这几年海外这个E-bike的市场增速非常快,那这部分增量其实是海外的中青年,从2018年到现在,欧洲的E-bike销量从两百万增加到四五百万,美国从三十万增加到一百五十万,这个的来源并不是老年人突然增多了,而是年轻人加入到了购买人群里。”田刚称。
综上,E-bike为什么火?为什么增速快?
低碳是不可逆的趋势;供应链端的技术升级和成本降低,使得E-bike有了普及化的可能;国外的消费者需要节省出行成本,或去户外畅享旅行,E-bike也确实能满足其需求;再加上这一波入局的企业基本上在出行领域都有行业经验,有着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自行车,或电动汽车领域的实践。如此,资本拥趸也是正常。
如前文所述,2017年到2021年,E-bike的销量增长了好几倍,而事实上,2016年、2017年可能确实迎来了一波创业探索的小高峰。
如今腾讯、高瓴等投资的TENWAYS,其创始人梁霄凌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E-bike领域的探索;
红杉资本投资、E-bike类目的头部品牌Aventon,也是从17年开始研发E-Bike;
大鱼智能电动车项目在2016年底正式实施,2017年正式出海;
小米也在2016年推出了第一代电动助力折叠自行车;
从中国的“两轮之乡”无锡起家、主营E-bike电机系统、对标德国电机品牌博世的企业川克Truckrun也成立于2017年。
而快速增长的规模、尚不饱和的市场也吸引了更多创业者,过去一年,新增了不少E-bike品牌,大鱼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称,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想在欧美市场做E-bike的新品牌已经有大概30-40家。
当然现阶段各品牌的出货规模仍然较小。久祺股份接受投资者调研时也称,目前行业不会有太大压力。因为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各家企业都是起步状态,还没有到竞争期。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E-bike概念在国内外引起关注,未来1-2年行业将迎来创业的爆发期。
那E-bike这个生意该怎么做?一些早入局的品牌是怎么做的?新兴品牌又有哪些差异化的优势?新消费智库这就带大家来看4家由中国创业者创立的品牌发展路径。
Aventon:生产“死飞”起家,全美300+家店,主要宣传阵地YouTube。
据了解,Aventon是美国头部E-bike品牌,今年3月份,Aventon获得了由高榕资本独家投资的千万美元融资,当时AVENTON的估值为2亿美元;而今年11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还投资了E-bike品牌Aventon,这笔投资使 Aventon 的估值为 5.9 亿美元。也就是说,估值增长了3倍。
Aventon创始人章建伟(JW Zhang)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出生在中国五金工业制造之都“浙江永康”,后在美国求学、创业10多年。
Aventon成立于 2013年,以生产“死飞”单车起家,通过多年的积累,它已经与众多线下经销商、门店有合作,手握成熟的线下渠道与资源,有完备的自有工厂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
从17年开始研发E-bike,到2020年11月,Aventon在网页名称上加入了Electric Bike,准备主打电动单车业务,再加上疫情原因,Aventon网站的流量开始有了变化,突然猛涨。Aventon的线上销售100%来源于Aventon官方网站。
线下渠道上,Aventon运营团队全部来自于美国本地,线下已有300+家覆盖全美的门店,并入驻了美国最大的家电渠道BestBuy;
在宣传推广上,Aventon的线上的主要宣传阵地是YouTube,请YouTube网红通过测评的方式为Aventon带货,2020年Aventon被谷歌评为美国线上增长最快的电动自行车品牌。
据了解,Aventon的销量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2020年马里兰州、密歇根州和弗吉尼亚州的销售额增长甚至达到1000%以上。
未来,Aventon 计划 2025 年在美国开设一家“高度自动化 ”的电助力工厂。
TENWAYS:腾讯、高瓴参与投资,布局200多家实体店,经销商模式+会员推荐返利3%-6%。
恐怕没有哪一个E-bike品牌能同时获得一批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而TENWAYS就是,高瓴、腾讯、钟鼎资本、华映资本、高鹄资本等资本机构于2021年11月一起投资了它。而且这还是比较年轻的品牌,2021年5月,十方运动科技(品牌名:TENWAYS)注册成立,创始人为梁霄凌。
除了以上这些投资大佬,TENWAYS是从自行车龙头集团千里达孵化出来的,千里达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集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在俄罗斯、菲律宾、印度、美国等国家建立有合资公司和组装工厂。在深圳十方的股东名单中,广州市千里达实业集团(以下简称“千里达”)董事长梁建雄持股比例为5.6%。
2014年左右,在汇丰银行积累了多年海外经验的80后梁霄凌,接任了千里达集团总经理,而梁霄凌是千里达董事长梁建雄的侄子。
2016年,梁霄凌就开始了E-bike领域的探索,在千里达推出了一系列的智慧电单车。只不过,国内非机动车市场长期被电动车占领,电动自行车虽然更省力更快速,但售价不低,在国内一直没激起浪花。
直到2021年梁霄凌带着做电单车的经验出来自己创立了深圳十方,其定位是为解决城市通勤而生的电助力自行车品牌,主要面向欧美消费者。
产品上,TENWAYS目前推出两款车型,主产品分别标价1499欧元和1899欧元,折合人民币11000元和14000元左右。
据官方介绍,公司成立的短短一年内,第一次获得IGG众筹超85万美金,迅速在欧洲荷兰设立了销售总部,铺设了超200家实体门店,线上销售成绩不俗。线上渠道上,除了品牌独立站,Tenways的产品还在horizonmicromobility、E-biketips等专业电动自行车综合在线网站上有销售。
除此之外,Tenways在独立站中设置了“联盟计划”和“成为经销商”两个版块,“联盟计划”允许活跃于自行车论坛、社交媒体网站、自行车爱好网站、出版社等平台的人免费申请成为联盟会员,Tenways会向这些会员提供视频、海报等各种广告素材,每次完成销售,会员都能够获得3%-6%的佣金。
大鱼智行:独轮平衡车起家,线上卖爆,进驻全美上百家Costco,2021年全美销售90万台。
和Tenways创始人梁霄凌一样,大鱼智行做E-bike之前也经历了长期摸索。
2013年,青年创业家李威是最早一批将独轮平衡车引入国内的创业者,通过独立自主研发,填写了中国独轮平衡车的市场空白,并且以1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独轮平衡车的头部企业。
只不过随着小米等巨头开始加入平衡车市场,头部效应开始显现,平衡车陷入低价竞争,而且平衡车在中国国内并无路权,转型势在必行。
于是,“大鱼智行车”项目于2016年年底开始正式实施,最终在2017年2月登陆淘宝众筹,大鱼D车型40天获得了1200万销售额。还是2017年,大鱼智行同时出海全球,短短4年就爆卖海外60多个国家。
大鱼智行在2017年进入美国市场时发现,美国人热衷于线下商超的体验,尤其以Costco为代表的本土会员制超市在北美十分兴盛。为了快速打入美国市场,大鱼智行和全美上百家Costco达成了战略合作,由此进入美国本土消费市场,大鱼智行也是是中国首个进驻Costco的中国E-bike品牌。据了解,大鱼智行也入驻了山姆会员店。
线上渠道上,在海外,大鱼主要通过独立站、电商平台触达消费者;
在使用场景上,有业内人士分析,大鱼智行满足的是欧美消费者对户外休闲轻运动的需求,可折叠且轻便、放置在后备箱、随车携带,在国家公园内电动助力骑行看山看水,可上陡坡,也可以行走各种路段。
据了解,大鱼智行目前融资两轮,融资数已达数千万元,即将启动B轮融资。马宇驰曾公开表示,2021年大鱼在整个美国销售了90万台。
LEMO:团队出身摩拜、西门子,车电分离,提供“共享单车级别”的线下保修服务。
2022年11月,德国智慧电动轻交通公司「LEMO(Hypaths GmbH)」宣布完成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由青山资本领投。
LEMO成立于2021年,核心团队深耕单车行业多年,LEMO创始人及CEO高庶三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此前担任摩拜单车head of bike和head of design,负责设计的车型被沿用至今,同时具有欧洲共享单车运营的经验;另一位创始合伙人田刚负责运营及供应链,曾任职于西门子、沃尔沃汽车,17-19年担任摩拜单车全球供应链及运营采购总监。
和TENWAYS一样,LEMO的定位也是以通勤为主,兼顾休闲,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使用场景。
LEMO的差异化就在于研发出了可拆多功能电系统包SMARTPAC,集成了电芯、BMS、电机控制器、物联网设备等主要电器设备,实现了车电分离。用户在停车后可以将SMARTPAC从车上拆下带走,方便日常充电和使用。并且电系统包可租可买。这个SMARTPAC可提供电单车约100公里续航,只要有插头的地方即可充电。同时SMARTPAC还能化作大号“充电宝”,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充电。
青山资本投资总监周剑红表示:“我们的投资逻辑是在一个快速增长、头部份额还没那么显著时,那就要投有差异化创新的品牌。
很多品牌的贯常做法是把电系统包塞在车架子里,而LEMO做了一个差异化,就是把电系统包和车分离开了。这个分离看似简单,但其实解决了很多痛点。第一,传统自行车生命周期能超过10年,但电单车电系统只要出现问题,就需要整车送修,一般两三年就报废了,而车电分离可以延长电单车的寿命。
第二,E-bike作为一个消费电子属性的产品,技术的升级迭代是很快的,车电分离可以让消费者用更低的成本享受技术升级。如果全在车架子里面,那明天有什么新奇特的消费电子功能出来了,消费者是不是要再买一遍?而对品牌来说,作为耐用消费品,也能持续和消费者之间产生关联。”
另一个差异化就是LEMO研发出电单/单车自由切换的双模电机,这有什么用呢?就是电量用尽的状态下,LEMO电单车也能作为性能优质的普通单车使用。因为普通电机有不可消除的摩擦力,骑行时会产生约10%的额外阻力。LEMO的电机,在选择单车档时,电单车的电机外壳与内部装备完全脱离,消除了几乎所有额外阻力。
除了产品,渠道上,LEMO趋向于电动汽车的直营店或直营网络的模式。LEMO创始合伙人田刚称:“传统汽车巨头依靠4S店,新兴电动汽车品牌依靠直营店获得了更迅速的增长。试想一下,假如你进入了传统线下零售渠道,那你和那些深耕了几十年的传统巨头比,你的优势是什么呢?我们深刻思考了渠道的意,到最后,我们认为只有用我们这一套售卖和服务一体化的方式,既能提高我们的利润,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在竞争当中我们才能有相对的优势。”
而具体来说,LEMO在主要运营城市采取共享单车级别的售后维修服务,以减缓电单车线下维修保养困难的痛点。“两轮产品需要线下履约,跟汽车一样,它不可能不需要维修保养服务,那我们提供的事共享单车级别的服务方式,这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两轮行业是怎么做的?假如你骑一辆车在路上坏了,你只能肩扛手提到购买的这家店找售后服务,效率低、消费者体验也不好;还有一些新兴品牌采用修空调一样的维修模式,车坏了,和品牌沟通约一个时间,请师傅上门维修,但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必须时空同步;
共享单车级别的服务方式是什么意思呢?车上都有电子开关锁,这样产生了一个好处,就是比如你快迟到了,车子发生了故障,那你可以直接锁车、请师傅来维修,去上班即可。
那对品牌来说,只需要一个师傅、一辆货车,在远郊区有一个特别小的仓库,就能更好地解决售后维修的问题。而且这样做,成本比在市中心建一个店,派一个师傅守着,要低得多。”
2021年9月中旬LEMO开启了面向柏林本地用户的预售,11月在柏林开启第一家线下体验店,计划2023年开始进入荷兰、比利时、法国、瑞典等国市场。
那在这个比较早期的E-bike市场,各个品牌们到底在比拼什么?
1.控制成本的能力
据了解,在成本结构上,电机系统占E-bike整车成本的40%到50%。而田刚告诉新消费智库:“如果是直接采购别人的电机,比如八方或博世的,那成本可能会有这么高,但我们LEMO有自己的电机技术,占比就不一样了。”
2.保证品质的能力
久祺股份曾表示,公司配置轮毂电机的产品占比高于配置中置电机的产品,两者价格相差较多,轮毂电机单价相对便宜。
控制成本和保持品质是一个动态的关系,当然也和品牌到底做的是中高端哪类市场有关,这是所有消费品都要面临的问题,找到一个平衡才能走得更远。
3.在海外布局线下渠道的能力
虽然E-bike发展势头较猛,中国的品牌也可以通过纯电商渠道去出海,但从E-bike耐用消费品的属性来看,想要有长远发展的品牌们几乎都在布局线下门店、仓库或发展经销商。
而布局线下渠道,就不仅仅是工具类出海这个概念,而是需要在海外有自己的本土化专业运营团队,这也是资本们在投品牌时会关注的核心点之一。
4.布局海外仓库
久祺股份曾表示,电助力自行车产品在美国需要通过各种产品质量认证。亚马逊仓库也不接受带电池的危险品,因此公司需要自主布局海外仓。
也就是说E-bike产品可以通过国内发达的供应链体系、物流体系,被运到海外,但因为某些限制,仍然需要在当地布局海外仓等。
总之,E-bike产品的出海并不是说生产出来就万事大吉了,出海要涉及的命题更多。
消费品该做的宣传推广、渠道铺设、售后服务,一项都少不了。有人说,E-bike未来的竞争不是红海,而是血海,从长远来看确实如此。即便市场有增长、有红利,但想要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掘金”,还是需要一些“真本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